汤显祖为了表达谪臣情结,把柳梦梅说成是柳宗元二十八代玄孙,还写了一个韩愈的玄孙韩子才。汤显祖安排在剧中的大大小小的人物,杜母、春香、李全夫妻、金国使臣,甚
至石道姑、郭驼等,都有自己的深刻用意。
如此种种,都说明《牡丹亭》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灿烂而绚丽的传奇杰作。当代昆曲舞台上到回生为止的演出本,尽管也部分地体现了汤显祖创作的主题,但是对汤显祖
命笔的意趣是不能全面表达的。
诸多的演出本,除了不能完整地表达汤显祖的意趣,还有一个小小的缺憾,就是舞台上柳梦梅的戏份不足。尽管有《惊梦》《拾画》《叫画》《幽媾》《冥誓》等出,也能表现
柳梦梅的痴情,但是与杜丽娘相比还是显得单薄。有了《淮泊》《闹宴》《硬拷》《圆驾》诸出,柳梦梅的形象才变得更加可爱。原来这个书生,不仅是个情痴,还是一个有勇
气,有担当,不惧困难,不畏权贵,虽有读书人的几分天真,却是才气过人的男子汉。杜丽娘为了他死去活来,才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
就杜丽娘而言,回生后的杜丽娘经过了生死的考验,性格有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相当勇敢。她不仅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一片至情,而且表现了更大的勇气。在金銮殿上,她能为自
己的婚姻合法性而奋勇抗争。面对皇帝“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国人父母皆贱之”的指责,杜丽娘甚至针锋相对地宣布“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若到回生为止,
则不能表现杜丽娘性格的进步。
总而言之,到《回生》为止的演出本似乎都丢弃了原作中的某些有价值的宝贵的东西,和汤显祖的“意趣”相比有了很多差距。三、《牡丹亭》全本演出的实验为了弥补演出本的这些缺憾,完整地传承戏曲经典《牡丹亭》,人们开始了对《牡丹亭》完整故事的追求。因为人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感到传
奇巨著《牡丹亭》不仅是表现“至情论”的哲理,而且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于是,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上海昆剧团推出了王仁杰执笔缩编的3本连台35 出的《牡丹亭》。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海内外人士对昆曲艺术投入了空前的关注。2004年苏州昆剧院成功演出了由白先勇策划主持的连台
3本27出的青春版《牡丹亭》。
这两个版本的出台,使人们在昆曲舞台上终于看到了汤显祖所讲述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比较完整的故事。但是,就规模和结构而言,和《牡丹亭》的原著仍然是有相当大距离的。
2016年,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曾兴起一个研究汤显祖和《临川四梦》的热潮。《牡丹亭》的演出也异彩纷呈。上海昆剧团则开启了一个更大的创作计划,决计在当年35出
连台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和提高,完全按照《牡丹亭》原作的结构和规模,排演一部全本的《牡丹亭》。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了。
实现这个巨大的计划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变化。今天的观众是否能接受长达55出的《牡丹亭》?《牡丹亭》的原作是否能原文照搬到21世纪的昆曲舞台?400年前汤显祖用心安排的影
射现实的独特的“意趣”,今天的观众是否还能体会和共鸣?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妥善解决和精心实验。必须对文化巨匠汤显祖和辉煌的传奇《牡丹亭》投入足够的研究的功夫,
舞台演出更要做新的创造。
上海昆剧团发动这个全本演出的工程,的确是下足了功夫,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牡丹亭》原作的结构本来就很严谨,全剧的针线是非常细密的。汤显祖设计的每一个人物,安排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特定的意趣。上昆版的55出的大戏,按照汤显祖原作
的叙事顺序,一出一出地演来,可喜的是戏剧节奏很流畅,并无障碍和坎坷,而且每一出都有戏可演。一本传奇在问世400年后,依然能依据当年设定的叙事顺序来原原本本地演
故事,充分证明汤显祖的确是写戏的高手。
上昆人对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毕恭毕敬。全本《牡丹亭》对原作的内容做到了应保尽保,应留尽留。最重要的是保留了原作双线并行的结构。不仅完整保存了杜柳爱情的主线,
而且保存了杜宝下乡劝农,苦守淮阳,险平李全之乱的一条完整的副线,从而完成了对原作精神的完整解读。有趣的是,全本《牡丹亭》不仅完全坚持了汤显祖原作的叙事顺
序,甚至连汤显祖精心结构的,置于每出戏末尾的“集唐诗”,也保留下来,作为剧中人物的“落场诗”而给以展示。
当然,55出戏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原作。其实,严格意义上的“全本”,应当是“一字不遗”地照搬。那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原作中有些内容确实已经不适合当今舞台的演出,必须做
适当的删减和调整。
原作中有的场子的确是“迫促而乏悠长之思”“牵拽而多迂缓之事”。对这些冷闲而拖沓的场子做适当的删削,当然是必要的。原作中有些针砭现实的“意趣”,汤显祖当年写来很用
心,今天却未必能引起观众的理解和共鸣,删去也不足惜。有的内容,如《诘病》《道觋》《诊祟》《诇药》等出,陈最良、石道姑的一些含有色情意味的台词,在当时是明朝
士大夫们所欣赏的“雅谑”,是一种特殊的意趣。今天却不宜出现在舞台上了。
经过时间的淘汰,近代昆曲舞台上还保留下《牡丹亭》的十来个折子,都是历代艺人长期精心提炼而成的经典。常见的演出本有着这十多个折子戏做依据,只要认真模仿,也可
差强人意。但是,若要把55出戏全部演出来,那么一半以上的内容没有经典可参照,就必须重新“捏戏”。所谓的捏戏,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再创作,导演和表演的难度是很大的。上
昆的艺术家们以足够的艺术创造力做了精心设计,把舞台上55出戏的每一出做得都有看点,甚至都有精彩。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这个全本《牡丹亭》,尽管删减了原作中的一些曲牌,不过经过精心挑选,那些美听的、耐唱的曲牌还是被尽量的保留下来了。很多场次的曲牌,尽管有《纳书楹曲谱》可以参
照,但是也经过了一番新的生腔定谱,从而提高了戏剧表现力。
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声腔中,昆山腔创造性的首先使用了丝竹乐队。这次全本《牡丹亭》的乐队中除了曲笛的出色领奏,还有意识地展现古琴、古筝和笙的魅力。
这个全本《牡丹亭》的演出,充分运用了传统的四功五法,继承和设计了优美的表演程式,充分表现昆曲艺术古雅之神韵。同时又适当地运用了转台、灯光等现代的剧场手段。
真的做到了“旧中见新,新中有根”,这是上海昆剧团一贯坚持的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也是上昆出品的昆曲作品的鲜明特色。
这个全本《牡丹亭》是“五班三代”上昆人倾力之作,由年轻的新秀担纲。充分展示了上海昆剧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成绩,使人们对昆曲的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上昆的演出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圆满解答了人们关于全本演出的种种疑问。可以说,汤显祖逝世400年来,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是最贴近于原作的一个演出版本。它使经典的
《牡丹亭》在当代舞台上,得到完满的解读和完整的复归。它以壮丽而璀璨的一章载入了《牡丹亭》演出的史册。
《牡丹亭》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追求,在戏曲的百花园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呈现。上海昆剧团的这部全本《牡丹亭》,将和各种各样的演出
本长期共存于舞台,继续接受时间和舞台实践的检验。
昆曲迷们用了足足的八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超大体量的连台大戏,每一个观众都过足了戏瘾。曲终人散,人们恋恋不舍地走出剧场时,不由得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对汤显祖有研究兴趣的人士,更不禁欢呼:“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因为终于看到了一个最为接近《牡丹亭》原貌的舞台标本。我想汤显祖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灵,也会含笑首肯,欣
欣然拊掌击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