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馆动态 > 展馆快讯 >

好文赏析 | 至真至美《牡丹亭》

时间:2023-07-15 16:47来源:未知 点击: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序言的题词

这部传世经典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名为杜丽娘,

因私出游园,触景生情,

困乏后在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中两人在牡丹亭相会相爱。

梦醒时分,丽娘方知是梦境,

从此一病不起,最终怀春而死。


 

三年后柳生进京赴试,

借宿在安葬丽娘的道观中。

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

而此时杜丽娘的灵魂再一次与柳生幽会,

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

杜丽娘起死回生,

两人缔结百年之好,同往临安。

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

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

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喜欢《牡丹亭》“游园”这一出

每年暮春便无端想起那个被困在园中的女子



杜丽娘初入花园,

眼前出现了一片姹紫嫣红的芳菲之景。

红的明媚,紫的鲜妍,

黄的娇美,粉白淡绿含着羞怯。

她不禁发出一声惊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推开花园门的一霎那,

杜丽娘看到的是

“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看到的除了繁华与烂漫,

也看到了寥落与衰颓,

她既看到了生,也见到了死。

而这其实就是生命的常态,美丽与哀愁的交织。



对于人类来说,

花是自然界的“美”,内涵很丰富。

花代表着春天,代表着青春,也会代表心志。

人们在审美的时候,

往往审视的不仅是“花”,

还有一种对生命的“认知”。

花在春风里饱满地绽放了生命,

也将在春风里随之凋谢。

在她绚烂又短暂的生命里,

既呈现出自然生命力的坚强和美丽,

也表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生命的“不忍”。

让人爱,让人怜,让人惋惜。



多情的杜丽娘一霎时陷入了惜春的心境,

美好不常在,光阴不待人。

惜春的同时也是对自己青春的怜惜,

这种情感深至一定程度也就成为了伤春。

这顿时激起了杜丽娘内心对生命之美的渴求,

对生命自主性的渴求。

她感慨自己的青春生命无力自主,

这种无助与无奈让她的内心在一时间难以平复

汤显祖把这段《皂罗袍》写的雍容典雅,华丽秾艳。

姹紫嫣红的是外物,这是一个审美的对象;

而与之形成对应关系的,

是一个“生命意识”被触发的少女,

她的内心在这种“姹紫嫣红”映照下产生了悲凉和自怜。

这是一种“热”与“凉”的对照。

外物越加浓烈,内心悲楚也就越深。

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更增加一种说不出的凄凉和伤感。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古代诗歌语境里,

这四者称为“四并”,表示美好的东西。

良辰美景虽在,奈何天意无情。

赏心乐事应该也有,却不知在哪个院落。

这里无端引起伤感之情。

这是生命里的“感动”,

生命里的“惋惜”,

生命里的“不忍”。

杜丽娘心里在叹息:

现在,已经是春天留下的最后一抹韶华。

杜丽娘娓娓道出一声

“那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

可牡丹还是幸运的

在颓败的园子里遇见了知音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遇到赏花人,

如果遇见了,

请一定珍惜那个欣赏你的人。